臧天识

温瑞安:

从 温瑞安的《结局》里那变化与变易到偏锋与大气
北京时间 2017-12-04 11:18:54

在《结局》文中写到杀手的试图探清对手的虚实,就是力求用自己的变化去迷惑对方、同时拆穿对方的变化所编织的陷阱。

什么是变化?变化是一条必经之路,对“江湖”中的人:一旦踏上这条路,就开启了自己的变化之旅——必须不断超越他人,而这实际也就意味着不断的超越自己,已经存在和将要存在,将生未生、以至于方生的自己。而这也就决定了是一条不归路:一定会被超越,不论如何变化,而这”决定“是在那第一步中就已经完成的了。

依此变化,就是必然会被出奇制胜、被技高一筹。
所以,为什么?

只因那“变化”的本质。在高明的变化之术,也只是一个有限的技艺,所谓有限,就是能够被测量被对比被估值,而那估计评测和计算的“尺度”,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变化都只能是一个half-measure,都只能是一个在途中,当人开始利用这个尺度的时候,他也就是作茧自封,把自己封锁和桎梏于一个无限的路途的中间。

哲学的道理被文学家所前理论而自明的把握住,而且经由他们的去除掉教条和学究的天才式的把握,经常会更具有爆发力,这就是文字的艺术。

那个精美的头颅掉落在地,是因为忽略了一棵树上的杀手,他的注定的对手,但还是他的注定的同路人,因为旋尔为树所杀,树原来是另一位高高手所幻,但树随机也塌陷于大地之中,大地就是静候他们所有人的一招,而这一切都在天空的无聊的注视中。

用“巍然大气”与温先生的“剑走偏锋”相对比,是有点委屈了温先生的。为什么这样说?也即这样说的根基在哪里?

所谓的温先生的奇诡之恣逸只是对于“常”识而言的一种超前;但这种超前,并不是一味地卖弄笔法的海市蜃楼,而是拔地而起的巉然建筑,这个地,就是“基”于真理而构筑他的文字的大观,他的文的“诗”篇。

也就是说,温先生的超前,不“再”是以当下为中心的、用当下来判断的未来,实际指向的却还是当下,而是一种真正的指向未来的超前,引领人们向前,也即,温先生的超前不再是以人为中心,而是以真理为中心,那蕴藏于文字中的真理。

从而温先生的真正的“诗”意的超前,也就不能简单地用“偏锋”来概括,那不是“偏”,而恰是“正”,一片他引领我们而开括的真正的疆域,而在那里他的文字的基业,由于是基于真理而构筑,——也即不再以人为构筑的标准和中心,所以呈现出一种真正的群山般的“魏然”和“大气”。

具体举一例,在故事结尾之处的“不再以人为构筑的标准和中心,所以”,这里的因果关系指的是什么?
不如反过来看。很多的“巍然大气”归属于某种宏大的建筑给人的感觉,而这种建筑又是以各种人为设置的标准和概念而搭建起来的。比如一种美德的建筑所呈现的巍然大气,或者一种力量。
但这就涉及到看这种建筑的视角和距离的问题,远观近瞧,横看侧顾,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。如同以上的美德,可能会彻底坍塌,或者那力量,经过还原可能也就只剩毛皮;相应地,初始巍然大气之印象也就会改变。
这就是我们指的,以人为中心而搭建的建筑的缩放性。
但群山的连绵起伏之岿然不动、巉然兀立、澹然静响,确实不可缩放的,因为它们是真实的。所谓真实就是不再以人为中心而展开出来,而是合于真理。
温先生的文章的“诗”的特质,就具备这样一种真实的魏然和大气。
作者:庞超

本文:
责任编辑:李波

*昨天和今天都有不同的笔者对温瑞安所写的短篇武侠【结局】一文,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,现与大家读者分享笔者的看法。


评论

热度(95)